故事:
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到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間,漳州人集資在士林下樹林埔,興建下樹林埔福德祠。乾隆六年(1741年)因基隆河大水患,漳州移民遂遷移到現在的士林舊街。廟董李應連、賴玉倉、曹朝昭、吳廷誥、黃必興、黃福文、林禹言、郭光鎮和張國瑞等地方士便發起募捐集資遷地重建福德祠,並改名為「芝蘭廟」。
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樑棟傾斜,吳門李氏發心令其子吳勤邀同廟首事和居民協議,在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再募款修建廟堂。嘉慶十七年(1812年)再行修建時,主神已改祀神農大帝,改名「神農宮」。
咸豐九年(1859年),漳泉械鬥,大龍峒、社子島一帶的泉州人來此將士林舊街焚燒殆盡,事後由潘永清等人倡議重建,以此廟為地方文化中心,廟前方設大廟埕以供農牧交易場所,廟四周規畫方型路道,為今日的大東、大西、大南及大北街。該廟也與士林慈諴宮、士林惠濟宮並稱士林三大廟。
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到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間,漳州人集資在士林下樹林埔,興建下樹林埔福德祠。乾隆六年(1741年)因基隆河大水患,漳州移民遂遷移到現在的士林舊街。廟董李應連、賴玉倉、曹朝昭、吳廷誥、黃必興、黃福文、林禹言、郭光鎮和張國瑞等地方士便發起募捐集資遷地重建福德祠,並改名為「芝蘭廟」。
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樑棟傾斜,吳門李氏發心令其子吳勤邀同廟首事和居民協議,在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再募款修建廟堂。嘉慶十七年(1812年)再行修建時,主神已改祀神農大帝,改名「神農宮」。
咸豐九年(1859年),漳泉械鬥,大龍峒、社子島一帶的泉州人來此將士林舊街焚燒殆盡,事後由潘永清等人倡議重建,以此廟為地方文化中心,廟前方設大廟埕以供農牧交易場所,廟四周規畫方型路道,為今日的大東、大西、大南及大北街。該廟也與士林慈諴宮、士林惠濟宮並稱士林三大廟。
店家位置及聯絡方式:
02 2832 4955
111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
02 2832 4955
111台北市士林區前街74號